影響金礦浮選的可浮性的因素很多,如金的賦存狀態、雜質、粒度及形狀等。下面將分別進行討論。自然金常含有許多雜質,影響金礦的可浮性的雜質主要是銀和銅等。當金礦表面被氧化鐵污染時,其可浮性將大大降低。
金的粒度大小也直接影響到它的可浮性。按粒度可分為如下四類:
1、+0.8mm的金粒,不浮。
2、-0.8mm+0.4mm的金粒,難浮(只能浮出5%-6%)。
3、-0.4mm+0.25mm的金粒,可浮(浮出量約25%)。
?、?-0.25mm的金粒,易浮(回收率可達96%)。
可見,浮選的金礦粒度不應大于0.4mm。故通常在浮選前,必須用重選工藝、混汞工藝或其他方法把粗粒金(+0.2mm)預先選出后再進行浮選。
金粒的形狀及其表面狀態與可浮性關系密切:片狀與結核狀的金粒較易浮選,而球形的金粒則較難浮出。
金浮選的最佳pH為7-9。有時用石灰調整pH,但因石灰會抑制含金的黃鐵礦,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自然金,故生產上常用蘇打(NaCO3)代替石灰。礦漿濃度對金粒的浮選具有重要意義。一般認為,在濃礦漿(液∶固=2.5∶1〕中浮選,粗粒金的回收率可提高。
為了順利地浮出自然金,一般采用活化劑,強烈攪拌,并在浮選槽中保持高的礦漿面以及快速刮泡等措施,以利于提高金的回收率。
原生礦泥的存在會使浮選發生困難:如滑石、云母、碳質物以及其他片狀礦物易于浮出,而使金精礦貧化。又如黏土質的礦泥在礦漿中呈懸浮狀態,并覆蓋在金粒表面,從而使金粒難于上浮。鐵錳氧化物礦泥的存在會大大增加藥劑耗量;或罩蓋在金粒表面,也使金的回收率降低。為了抑制原生礦泥,可添加少量的淀粉及水玻璃。
幾乎所有的堿都是金的抑制劑,但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。如在礦漿中存在有一定量的石灰時,應盡可能地避免空氣(含CO2)進人礦漿中,否則生成CaCO3沉淀,這對金礦的浮選是極為有害的。
當礦漿中有可溶性鹽存在時,應加人蘇打使鐵離子沉淀,以避免硅酸鹽脈石受鐵離子的活化作用而浮出。
在有游離金存在時,通常要用較強的捕收劑,并適當增加起泡劑的用量。當浮選趨于終了時,尤其要加強起泡劑的作用。當金的表面有氧化膜存在時,則應增加浮選藥劑與金的接觸時間,同時輔以添加一些螯合捕收劑,有利于提高金的回收率。
咨詢熱線
13529439066(同微信號)